黃海之濱,連云港市贛榆區坐擁15個鎮、466個村(社區),近百萬群眾在此扎根生活。面對人口基數大、民生需求多元、治理任務繁重的現實考題,贛榆區以系統化思維破題,深耕基層治理機制創新,構建以“黨建引領、多方協同、協商議事、規范監督”為核心的“四維賦能”模式,推動資源、服務、管理全面下沉一線,將治理效能精準轉化為群眾可觸可感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黨建引領織密“服務網”,
筑牢基層治理“主心骨”
黨建是基層治理的“定盤星”,贛榆區將組織體系向網格縱深延伸,讓資源力量向一線集聚,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實效。
在青口鎮,主城區31個社區被精細劃分為75個微社區、256個網格,“社區黨組織—微社區黨支部—網格黨小組—黨員樓棟長”的四級組織架構層層貫通,成功激活社區治理“神經末梢”,把政策解讀、民生服務等精準送到群眾家門口。
柘汪鎮則創新推行“小網大愛千線一格”模式,實現“支部建在網上、黨小組設在格上、黨員服務在點上”。68個綜合網格、16個專屬網格與226個微網格全域覆蓋,“黨委—支部—小組—黨員”的聯動機制高效運轉,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網”,讓基層服務既有速度更有溫度。
多方協同共譜“協奏曲”,
構建民生服務“共同體”
以“人人有責、人人盡責、人人享有” 為目標,贛榆區推動政府、社會、居民三方聯動,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,讓服務精準對接民生需求。
針對老年人“吃飯難”問題,“青鄰食堂”采用“政府兜底+社會運營”模式,通過階梯定價、上門送餐等服務,已累計為3萬余人次解決就餐難題;12家“社區領辦物業”進駐老舊小區,其中“海之家物業”收費率達98%,實現治理與服務的無縫銜接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“社區合伙人”機制:154家單位主動加入,收集群眾需求2300余條,梳理出6類114項服務清單,覆蓋便民服務、文化活動等多個領域,惠及6400多戶居民。“居民點單、合伙人接單”的閉環模式,讓服務從“大水漫灌”變為“精準滴灌”。
協商議事架起“連心橋”,
推動群眾從“旁觀”到參與
“矛盾不上交,問題就地解”,贛榆區通過搭建多元議事平臺,引導群眾從治理“旁觀者”變為參與者,讓民意有處說、訴求有回音。
“剛哥說事”“船頭議事會”等特色平臺,邀請退休干部、法律工作者等加入,化身基層治理“減壓閥”,成功化解多起鄰里糾紛、村務矛盾;每月10日的“小區議事日”更是形成固定機制——社區黨組織牽頭,物業、物管會、居民代表圍坐議事,嚴格遵循“確定議題—籌備會議—召開會議—結果公開”四步流程,確保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著落”。
班莊鎮古城村的“巾幗‘莓’好議事會”聚焦留守兒童,通過摸排建檔、志愿助學、親情視頻連線等舉措,建立長效關愛機制,為孩子們的成長撐起“保護傘”。
規范監督曬出“透明賬”,
守護公平正義“底線”
“用制度管權、管事、管人”,贛榆區不斷完善基層監督體系,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,為公平正義筑牢“防護網”。
“三約一督”村規民約體系率先試點,通過“簡約版、完整版、一事一議版”分層定制,配套“紅黑榜”公示與積分管理,半年內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200余件;全區統一推行“村務公開目錄”,明確四大類44項公開事項,實現公開內容、形式、程序“三規范”,讓村民對村務“心中有數”。
基層“小微權力”監督平臺更成為“透明窗口”。村級工程進度、惠民資金發放等信息實時更新,村民掃描“陽光村務”二維碼,即可查詢本村財務收支、資產資源、工程招標等詳情,實現“三資”動態監督;依托省級產權交易平臺,贛榆區創新“三圖一表一庫一清單”工作法與“一案一策”清理機制,推動集體資源集中公開交易,市場化、透明化水平顯著提升,集體收益隨之大幅增長。
四維聯動,賦能善治。如今,組織有力、服務精準、協商有序、監督透明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在贛榆區徐徐展開。
(王瑩瑩 李曉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