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慶假期,張家港市金港街道金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樓,社區新打造的青年創新實驗室基本裝修完畢。投用后,將以低于市場的租金租給社區青年。“社區營造中心初步規劃30多個共享工位,目前已租賃過半。”金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梓豪說。
把部分空間改造成創客基地,提升空間使用率,思路是青年給的,點子也是青年出的。一次青年議事會上,社區“青年合伙人”趙永康提出,自己想在家門口創業,又想減少成本,引起了其他“青年合伙人”的共鳴。與會人員一番思索討論后,共享工位計劃隨之而來。社區當場拍板,就設在黨群服務中心。
借助每周一次的青年議事會和“青年合伙人”招募計劃,金都社區引入孵化17個項目,黨群服務中心每年減少基礎運營成本9萬元、服務項目開支10萬元。
社區出空間,能人出力量,雙方聯手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服務,這是新形勢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課題,也是張家港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的新實踐。
隨著“海棠紅·幸福里”建設的推進,去年以來,張家港所有小區建起黨組織,辦成5000余件民生實事,打造5800余處幸福場景。今年,張家港把目光投向區域型“海棠紅·幸福里”建設,瞄準城鄉接合部、大型社區、毗鄰區域等復雜區域,攻堅克難。
張家港常住人口過萬的大型社區約30個,治理難度較大。為壯大基層治理力量,張家港創新啟用“善治先鋒合伙人”機制,挖掘招募有項目、有熱情、有能力的潛在資源。該市把居民能人、在職黨員、共建單位、社會組織等納入合伙人范疇,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招賢納士。
按照資源鏈接、技能服務、社區營造3種類型,錦豐鎮合興社區把居民中的能人分門別類,每個類別選出一名骨干,帶動更多人“入伙”。陸靜原是合興社區黨總支書記,2019年退休后,仍活躍在治理一線。去年,她“二次上崗”,在自住的泓南新村小區當上黨支部書記,幫鄰里鄉親解決煩心事。陸靜還加入小區黨支部書記賦能計劃中的“帶教機制”,“以老帶新”共商推進15個治理項目。
依托黨群服務中心、第二集貿市場等,楊舍鎮悅盛社區“零租金”招募“空間合伙人”,以空間換服務。僅黨群服務中心,今年就有3家機構入駐。“我們還聯動商圈開展‘造血’試點,到9月底,產生收益11.5萬元。”悅盛社區黨總支書記黃燕說,與機構、商圈合伙,社區有了“造血”功能,可以減輕財政依賴,提升為民服務效率。
圍繞基層關切的高頻共性需求和治理難題,張家港組織職能部門揭榜領題,實施應急先鋒在身邊、文體服務進小區等10個“部門一行動”和“暨市享”鄰里藥房、“海棠·醛新檢”等226個“組織一項目”,精準推動條線資源與基層一線“合伙”。
“如今,老年人對助餐送餐、陪醫陪護的呼聲很高,這是我們拓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重要方向。”張家港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張家港將完善三級基層社會工作站建設,推動820家社會組織嵌入全市黨群服務中心、養老服務中心(點)等基層陣地,以項目為紐帶,為老年人提供更優服務。
結合今年以來的探索,張家港提煉形成黨建共建、空間讓渡、技能置換、聯合經營等多種合伙方式,累計招募870余名能人賢人、愛心商戶等“合伙”共治,培育鄉村樂團、兒童觀察團等興趣社區2788個,落地“家門口的非遺”“平安衛士”等合伙人項目329個。
張家港與江陰、常熟毗鄰,因行政隸屬、地方政策等方面有差異,基層治理還有壁壘和盲區。9月23日,張家港發布毗鄰區域協同共治“近鄰計劃”,根據毗鄰區域黨組織前期交流互動,推出環境提升、跨區通辦、人才共育等10個重點項目,推動毗鄰區域鎮街黨委、相關條線部門黨組織跨“界”合作、“合伙”解題。
張家港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,張家港將繼續深化片區化黨建,健全完善“毗鄰鎮街黨委統籌—條線部門黨組織聯動—網格黨組織兜底”的組織架構,攜手毗鄰城市,通過黨建共建搭建各領域深度合作平臺,共塑跨區域特色品牌。
(李仲勛 徐瑞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