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,群眾需求日益多元,傳統治理模式面臨資源分散、服務供給不足等挑戰。如何激活社會力量,形成治理合力?近日,江蘇省常熟市正式啟動“幸福合伙人”計劃,多措并舉發動各類治理主體參與共建共治共享,繪就幸福民生新圖景。
調動各類社會力量
周末,家住常福街道景泰社區的居民王媛,把4歲的孫子送到家旁邊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,參加繪本讀書社,順道在社區里聽一場健康養生講座,中午剛好接上孫子一起回家。王媛的日子因為社區的優質服務而更加幸福。
“我們依托社區現有的優質空間資源,通過以空間換服務模式,引入親子讀書社等專業機構進行合作簽約,專門運營益家書房、益杯咖啡等功能室,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高質量服務。”景泰社區黨總支書記龐曉曄說。
“‘幸福合伙人’不是特指某類人群,而是不同社會主體以村(社區)為基本場域,圍繞社區治理、社區服務、社區發展、平安建設和鄉村振興等重點方向,與基層黨組織開展合作的一種實踐機制,說得直白點,就是大家一起搭把手。”常熟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,“社區黨組織牽頭,作為召集人,圍繞現有服務設施,整合調動社會資源力量,共同打造一批家門口的為民、便民、安民的幸福場景。”
這種機制打破了以往基層治理中政府單一主導的局面,讓各類主體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,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供給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162家企業、39個社會組織、560名居民主動申報成為“幸福合伙人”,開展各類合作項目207個,涵蓋公益助困、就業創業、心理服務、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。
開創多種合作模式
“幸福合伙人”計劃的最大優勢在于其開放性。無論是企業、社會組織,還是普通居民、個體工商戶,只要有意愿參與基層治理,均可成為合伙人。根據主體屬性,“幸福合伙人”分為團體型合伙人與獨立型合伙人兩類,前者依托組織資源優勢提供專業服務,后者則憑借個人特長為社區貢獻智慧力量。
在東南街道啟文社區,社區黨總支聚焦服務新市民子女,把黨群服務中心的部分功能室委托給專業教育機構運營,開設“新星啟蒙”兒童智慧課堂,提供公益托育服務,惠及300余戶新市民家庭。在虞山街道星海社區,社區黨組織與轄區菜鳥驛站進行合作,引入各方資源對其進行小微改造,增強服務功能,拓寬服務領域,升級后的菜鳥驛站不僅是快遞收發點,更成為集政策咨詢、民生代辦、志愿服務于一體的便民服務聯絡站、輸出站。
結合不同主體的資源稟賦和治理需求,常熟市推出委托管理、公建民營、民辦公助、聯建聯營、授權經營等多種合作模式,比如民辦公助模式,由鎮街、村社對“幸福合伙人”自主投資的設施或市場化項目,通過資源置換、政策扶持、資金補貼等方式給予定向支持,換取不低于一定比例的公益服務。
通過這些模式對資源整合、風險共擔、收益共享等關鍵環節進行不同探索,既尊重市場規律,激發社會主體的參與活力,又堅守公益屬性,確保治理成果惠及民生。
構建三級支持體系
為激發社會力量參與“幸福合伙人”熱情,常熟市構建“市—街道—社區”三級支持體系。市級層面通過舉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投大賽,對優秀合伙人項目給予資金補貼和典型推廣;街道層面整合政策資源,提供參與政府采購、運營空間合作、項目評選等激勵措施;社區層面通過為民服務專項經費,為合伙人項目開展提供兜底保障。
“自從獲評市級創投項目,有了專項資金的支持,現在每周組織阿姨們開展鉤針活動更有保障了!”琴川街道“解憂毛線鋪”項目發起人徐亞萍說,社區不僅提供固定的手工場地和材料,還協助對接銷售渠道,目前愛心義賣所得的53000元全部反哺社區治理基金,用于幫助社區里的老年人和特殊群體。
中午11點,虞山街道星海社區“海棠里”共享食堂飄出陣陣飯香。81歲的居民趙剛照常來到食堂,要了兩葷一素。“白斬雞15元,紅燒獅子頭7元,荷塘小炒6元,米飯1元一份,湯免費,政府補貼餐券后這頓飯只要10塊錢,方便好吃又實惠。”
“市里基金補一點、社區為民服務經費貼一點、食堂運營企業捐一點,老人自己只要出幾塊錢,就能在家門口享受到營養又美味的健康餐,現在居民看到我們都笑容滿面,還主動和我們拉家常。”星海社區黨總支書記、居委會主任蔣艷蘭自豪地說。
目前,常熟市已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投大賽簽約46個合伙人項目,注入專項扶持資金346萬元。同時,成立“善美海棠紅”專項基金,發揮黨建引領、協調各方優勢,由市黨員關愛基金會帶頭注資,市慈善總會、機關企事業單位、金融機構、民營企業等各方力量踴躍參與,專門資助共享食堂等合伙人項目,確保“幸福合伙人”計劃的可持續發展。
(常組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