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修訂印發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》,為新時代黨政機關樹立鮮明價值導向。厲行節約不僅是對傳統美德的傳承,更是治國理政的大智慧。要切實扛起主體責任,讓厲行節約在制度規范中生根發芽,在實踐養成中蔚然成風。
以史為鑒,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淬煉節儉品格。從井岡山野菜里的政治營養到延安窯洞里的馬列主義,從自帶干糧去辦公的蘇區干部到露宿上海街頭的解放軍戰士,從“節省每一個銅板”的響亮口號到“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”的勵志宣言……我們黨正是以這樣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的作風,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。厲行節約既是對優良品格的賡續傳承,也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。要深挖黨史富礦,汲取精神力量,重溫“紅米飯、南瓜湯”的艱苦歲月,永葆“成由勤儉敗由奢”的清醒自覺,做到處處精打細算、事事厲行節約。要充分認識到厲行節約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,扎實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,把節儉教育融入理論學習中心組、“三會一課”、主題黨日,讓厲行節約成為黨員干部的精神標識。
標本兼治,在堅持節用裕民中破解浪費頑疾。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,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,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。“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,民生事業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”,這一樸素的賬本邏輯,彰顯了執政資源最優化配置的為民導向。要嚴格落實厲行節約要求,堅持節儉辦一切事業,強化預算剛性約束、細化一般性支出管理、嚴控“三公”經費支出,大力壓減非剛性、非急需、不合理開支,在厲行勤儉節約、反對鋪張浪費上走在前、作表率。要剎住形式主義歪風,堅決不搞勞民傷財的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績工程”,把有限的資金資源向科技攻關、項目建設、鄉村振興、社會治理、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、關鍵環節傾斜,以壓縮支出的“減法”謀出民生福祉的“加法”。
久久為功,在構建長效機制中砥礪行動自覺。當前,“車輪上的腐敗”“舌尖上的浪費”“會所里的歪風”等顯性問題得到有效遏制,黨風政風煥然一新、社風民風持續向好,但改頭換面、隱形變異的浪費現象仍然時有發生。要堅持問題導向、強化責任落實,有針對性地完善各項規定要求,堅決筑牢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的制度堤壩。要建立健全監督管理、風險防控機制,不斷完善事前評估、事中管理、事后評價制度鏈條,發揮好審計監督、財會監督、信息公開等多維監督方式,確保資金資源真正用到發展緊要處、民生急需上。要堅持減支出不減責任、不減擔當,鉚足干事創業的干勁、闖勁、韌勁,切實挑起“謀一域之發展、擔一方之重任”的使命,為實現“十五五”良好開局打牢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