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央層面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,再次為基層減負工作敲響警鐘。個別地方仍然存在“以減負之名行增負之實”的現象,不僅使基層干部持續被各類翻新的“新要求”、“新標準”所困擾,也背離了以減負激發實干、更好服務群眾的初衷。各級黨組織必須以此為鏡鑒,深刻反思、堅決糾治,真正做到“減虛增實”,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群眾、服務群眾、解決問題。
自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》出臺后,各地各部門紛紛行動精簡文件、壓縮會議。然而,有的地方“改頭換面”,原本要填寫的一份表格被精簡為“一張表”,可所填項目卻如藤蔓蔓延;有的地方“馬甲翻新”,將要清理的多個政務APP合并成一個“全能型”的大APP,打卡、留痕任務一點未減;還有的“咬文嚼字”,為避免配套文件與上級文件內容重復,過度糾結于文字表述是否“抄”了上級文件,陷入機械查重、為“降重”而強行改寫措辭的怪圈。這些打著“減負”名號的假動作,本質上還是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,不僅沒有達到“減”的目的,還“負”了基層的期待。真正的“減虛”,就是要精準聚焦基層痛點、直指問題核心,下真功夫砍掉那些耗費基層大量時間的“虛活”“淺活”,讓基層干部心無旁騖地抓實干、促發展。
“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。”基層減負的關鍵,說到底在于“增實”,把減負騰出的時間和精力,真正用在服務群眾、解決問題上。要集中精力“辦實事”,重點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就業、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托幼、住房以及環境整治、公共安全、矛盾糾紛化解等領域的突出問題,列出清單,拿出真招實策,杜絕推諉扯皮,切實把好事辦實、實事辦好,讓群眾可感可及。要求真務實“出實效”,建立以實際成果為導向的評價機制,用群眾滿意度、實際問題解決率和地區發展實績來檢驗工作成效,力求政策設計精準管用、服務流程優化簡化,用看得見的變化、摸得著的實惠贏得群眾認可。要完善機制“防反彈”,形成清晰動態的責任清單,厘清各級權責邊界,通過暢通上下溝通渠道,認真傾聽基層真實負擔反饋,及時發現并糾偏執行中的形式主義新變種和政策變形,讓干部履職有底氣、有依據。歸根結底,“增實”就是讓基層干部腳沾泥土、手有實活、心有百姓、干出實績,讓發展紅利和治理效能最終都沉淀為百姓的福祉。
“善除害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絕其源。”為基層減負,其本質是祛除形式主義沉疴,是一場關乎民心政治與治理效能的深刻變革。當減負的標尺始終對準群眾需求,減負的成效切實沉淀于民生改善,基層干部便能把精力真正投向服務群眾、推動發展的刀刃上,在丈量民情中書寫更有溫度的治理篇章。
(連云港市連云區委組織部 潘甜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