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受黨中央、國務院邀請,60位來自高科技領域、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和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等齊聚渤海之濱,參加北戴河休假活動,這一傳統已成為黨和國家人才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性安排,體現對人才、專家的關心愛護。各級黨組織要積極為人才發展搭建平臺,以制度創新打破體制機制壁壘,在精準服務中提升人才歸屬感,使人才在創新創業中感受“組織溫度”,讓人才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。
“人才之難萬冀一,一士其重九鼎輕。”人才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新中國成立初期,面對西方技術鐵幕與人才匱乏的雙重困局,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為科研人才搭建起簡陋卻穩固的平臺,悉心呵護著這份改寫民族命運的希望。改革開放時期,鄧小平強調“尊重知識、尊重人才”,打破體制束縛,恢復高考、建立學位制度,為人才培養鋪就道路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才工作置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核心,從戰略布局、政策保障、情感關懷等全方位關心關愛人才,推動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。不同時期,黨和國家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,但重視人才的理念與行動從未動搖,對人才的關心關愛始終如一,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。
國以才立,政以才治,業以才興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。尊重人才,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。”放眼世界,中國是全球創新能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,這些少不了一大批科技、技術等人才的不懈付出。各級黨組織要釋放人才使用效能,抵制“圈子”文化、“論資排輩”等不良風氣,積極實行揭榜掛帥、“賽馬”等機制,全面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中挑大梁、當主角。深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,促進人才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,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。要優化人才管理模式,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,把黨的領導貫穿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體”改革的各方面全過程。堅決破除“四維”傾向,建立以創新能力、社會貢獻等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用實績論英雄。健全試錯容錯機制,給予人才足夠的時間和空間,鼓勵自由探索,包容挫折和失敗,為人才創新提供寬松氛圍。要激活人才內生動力,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,營造有利于基礎理論涌現、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氛圍。強化法治保障,保護知識產權,及時處理涉及人才權益意見建議,讓人才順心發展。提高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,鼓勵人才利用專利、技術和管理參與企業分紅,讓技能可變現、貢獻可衡量。
“濟濟多士,乃成大業”,這句古老箴言在新時代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,在時代發展脈動中高速奔跑的中國,把黨內和黨外、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,努力形成人人努力成才、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,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、聰明才智充分涌流,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