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南方有一種毛竹,栽種后最初四年表面看似生長緩慢,實則在地下默默延伸根系、積蓄能量,待到第五年雨季,便以每日30厘米的速度拔節成林。這種厚積薄發的生長規律,啟示我們人才培養當如育竹,必須保持足夠的耐心與包容,以戰略定力持續投入、長期支持,成就堪當大任的棟梁之才。
涵養耐心,既是遵循科技創新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,也是激勵人才潛心鉆研、實現關鍵突破的重要支撐。要建立長期穩定支持機制,針對技術研發周期長、攻關難度大的重點領域,以滾動資助替代一次性投入,對項目建設、技術革新、潛力培育實行全程護航,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。要有“等得起”的定力,完善低頻次、長周期的考核機制,突出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與實際貢獻,弱化論文數量、經費規模等短期量化指標,通過減少過程干預、持續松綁減壓,營造鼓勵潛心攻關、安心研究的良好環境。要有“給得足”的助力,看準了就堅定支持,既不急一時之效,久久為功抓好人才引進、項目落地、成果轉化等關鍵大事,也不舍細微之憂,用心用情解決好人才身邊的“關鍵小事”,助力人才心無旁騖干事創業。
包容人才,彰顯的是氣度格局,考驗的是責任擔當。要尊重人才個性特點,用其所長、容其所短,不求全責備、不簡單否定、不草率批評,以包容之心呵護成長,使人才從心底感到被尊重、被認可。要深化人才評價改革,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、能力、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完善“問東家、問專家、問大家”的多元主體評價方式,為不同領域、不同稟賦、不同成長階段的人才鋪設多元賽道、提供多維標尺,著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評價機制。原始創新難有先例可循、也無既定模式可套,都是在“跌跌撞撞”中跋涉前進。要允許人才探索試錯,健全人才創新創業容錯免責制度,旗幟鮮明地為敢闖敢試者撐腰鼓勁、為“第一個吃螃蟹者”留足試錯空間,讓人才能夠放開手腳干、放心大膽闖。
(東海縣委組織部 郭旭、東海縣黃川鎮 何煜文)